震撼彈/台大外科總醫師出走 轉進醫美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專訪】
2012.05.24 03:37 pm
32歲的洪浩雲是台大醫院創院以來,首位拿到專科執照,卻轉投醫美的外科總醫師。雖知未來一定會後悔,但現實與成就感之間,只能屈服於現實。
記者李樹人/攝影
建中畢業,考取台大醫學系,目前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總醫師,69年次的洪浩雲是眾人稱羨的天之嬌子,最近卻是台大高層的頭痛人物,因為他是台大創院以來,第一個接受完院方培訓,取得專科執照,卻出走至醫美的總醫師,對台大這家百年老店來說,無疑投下一顆震撼彈!
洪浩雲無奈地說,醫界已有四分之一的醫師轉換跑道,投入醫美整形市場。其中原因不光只是向「錢」看,外科醫師的工時和待遇不成正比,他「不希望以後仍繼續過著跟現在一樣的生活!」在過去五年,他平均每周工作時間超過一百小時,連周日清晨也會接到電話,必須迅速趕回醫院,月薪10萬元,完全沒有生活品質。
總醫師是教學醫院「總住院醫師」的簡稱,也就是住院醫師的領頭,作完總醫師意謂即將成為主治醫師。
洪浩雲感慨地說,擔任總醫師第一年,內心充滿使命感,很享受手術救人的成就感。他坦言,決定「棄外科、投入醫美」,將來一定會後悔,但為了家人、小孩,他還是毅然決定從外科出走,7月1日轉至醫美診所工作,一周只工作45小時,不用急診輪班,但月薪增為30萬元,是他現在的三倍。
洪浩雲建中畢業、拿過奧林匹亞生物金牌獎。錄取台大醫學系時,立志成為救人濟世的史懷哲。為了跟不太懂國語的老人家溝通,他還加選醫用台語班,以精準問診,找出病因。直到現在,看到病人康復,救人一命,他仍有無上的成就感。但這幾年醫療工作環境惡劣,醫療糾紛不斷,他「真的累了」!洪浩雲說,有時遇到無理的病患家屬,他自問並沒有錯,但家追著他要一個合理的解釋,要他低頭道歉,他彷彿被當眾羞辱。如果給錢可以了事,感受可能還好一點。
今年才32歲的洪浩雲依照慣例,今年夏天就可到台大雲林分院擔任兩年主治醫師,期滿後就能返回台大本院,可望成為院內最年輕的主治醫師,但他評估,自己將被壓榨到不成人形,結婚三年未盡到丈夫的責任,眼看許多學長婚姻不美滿,甚至離婚,讓他不得不有所取捨。
洪浩雲直言,這個決定對學弟學妹是不好的示範;也有不少人找他聊,考慮也想要出走。他感慨說,「做了這個抉擇,將來一定會後悔」,只希望未來醫界環境變好,讓他能說服自己,重新拿起外科手術刀,回到救人的第一線。
全文網址: 震撼彈/台大外科總醫師出走 轉進醫美 | 台大醫轉進醫美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7113804.shtml#ixzz1yI9j18GX
Power By udn.com
=====================================================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2.05.24
台大醫院外科總醫師洪浩雲最近在臉書網誌上發文「我為何最後決定放棄外科走醫美」,一周貼文十則,完整陳述為何要離開台大「寶山」(台大醫院),貼文引起了年輕醫師們的熱烈討論。醫界人士分析,在他開了第一槍之後,未來將有更多人追隨他的腳步,傳統外科面臨崩盤危機。
林靜芸:台灣醫界「走山」情況嚴重
32歲的洪浩雲是台大創院以來,第一個拿到外科專科執照,隨即不接受續聘,轉投醫美診所。
出身於台大醫院外科部、前任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靜芸則說,如果政府不正視外科人力短缺外流,傳統外科勢必崩盤,未來想找到好醫師開刀,可就難上加難。受到健保制度打壓,台灣醫界「走山」情況嚴重,健保將國內醫療制度變成了層層鐵幕,許多人想「投奔自由」,尤其是外科醫師,可說是錢少、事多、離「監」近,一旦任其惡化下去,沒有人願意繼續待在外科。
台大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畫
對於洪浩雲的出走,台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畫,不見得所有醫師都會贊成他的想法。不過,台大將仔細思考洪醫師所提出的意見,如果有誤會,將與他溝通解釋。
對於自己選擇所引發醫界論戰,連院內主任級教授也多所關切。在他提出離職時,被多次懇談,洪浩雲仍堅持走人,成為眾多台大醫師眼中「離經叛道」異議分子。
「寶山」薪水之低,也是讓洪浩雲想走的關鍵。在臉書上,他計算機會成本後,他寫道:「天啊,那我還在猶豫什麼!」他寫道,離開這裡吧,去一個不用管占床率、不用趕病摘改診斷、不用假日跑去看病人寫病歷、不用管急診刀看急診、不用到處借床找床的地方吧。
【2012/05/24 聯合晚報】
========================================================
洪浩雲開了第一槍 醫界憂外科崩盤
堅持?動搖?醫學生反應兩極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2.05.24
台大醫院外科部總醫師洪浩雲在臉書上抒發心情,並決定辭職走向醫美,為醫界投下震撼彈,台大醫學院學生幾乎每個都看過,但評價很兩極,有學生表示,學醫就是為了要懸壺濟世,不會因學長的言論改變想法,但也有學生看到學長文章血淋淋的揭露未來會遇到的問題,心情已產生動搖。
台大醫學系學生會長劉政亨表示,洪學長對醫界的抱怨學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能適應的就堅持理想,不能適應的選擇走比較舒適的路,這是每個人選擇,沒有對錯。
劉政亨表示,他自己不會受學長的影響,還是先把基礎練紮實,多充實醫學方面的實力,至於未來要專攻哪一科或投入醫美,還沒有既定的立場,他強調,「不變的是我還想行醫救人,這些醫界的黑暗面等遇到的時候再來思考吧!」
台大醫學系大七學生呂冠緯則表示,洪浩雲的文章確實點出很多醫師的心情,但他因為有信仰的驅使,行醫濟世的理念不會因這件事而改變,只是洪浩雲的文章中也點出醫界的很多問題,確實值得思考。 【2012/05/24 聯合晚報】
==========================================================
當醫師轉身離開夢想…
【聯合報】
2012.05.26 02:04 am
王國新/醫(台北市)
廿年前,我結束總醫師生涯,考取外科專科時,發現外科的價格是如此不值—月薪三萬元,所以轉行急診,成為急診醫師。一晃眼就過了廿年。最近在猶豫是否要捨棄這張如同雞肋的外科專科證書時,才發現連台大外科總醫師也臨陣脫逃了。投靠醫美對很多外科醫師而言,實在是生活所逼,很無奈的選擇。
如今,醫療美容成為時尚風潮,然而,我仍不肯做這種雕蟲小技,我還擁有做為一位醫師的自負;但是隨著內、外、婦、兒科四大皆空後,連急診也岌岌不保,招不到住院醫師,留不住主治醫師,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我因此思考,醫療的價值在哪裡?救死扶傷竟然不如美容減肥。也許有一天,當哀鴻遍野之時,我寧可去開老人安養院。
林子堯/醫(桃縣八德)
台大外科總醫師洪浩雲欲轉醫美的新聞震撼醫界,相關文章也在網路上瘋狂轉載。筆者當初曾在台大蒙洪浩雲學長教導,看到這消息後更嘆息扼腕。學長傑出經歷在台大本來就是個「傳說」,猶記當初學長在開刀房時,為我們一邊講解開刀技巧,一邊暢談醫院趣事,那時學長是充滿了熱血的抱負與希望,而如今安在?
還記得那天手術結束後,學長一邊看著小叮噹漫畫,一邊感嘆當天開刀又要開到天荒地老,不知何時才能陪伴家人,那時的景象猶歷歷在目。如今學長選擇轉身離開那曾是他夢想的手術房,讓人不禁想問,台灣醫界究竟還能再撐多久?
不久前有「乳神」之稱的王惠暢醫師,因對台灣醫療現況失望而隱退。如今長一輩的良醫因失望隱退,新一代的醫師因絕望而離職,剩下的醫師也且戰且走,隨時都會「拂袖而去」。而這只是台灣醫療崩壞的開始。
【2012/05/26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當醫師轉身離開夢想…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117605.shtml#ixzz1yINOkIfH
Power By udn.com
=========================================================
乳神隱退 因對醫療環境失望
2012-05-12 01:03
中國時報 【馮惠宜/台中報導】
曾獲商業周刊評選為百大良醫、中部乳癌權威的王惠暢,病人數以萬計,還曾獲得「乳神」封號。一年半前,他突然辭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一職,不再對外看診,同業傳言紛紛。近日,他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同窗舊識,敘述退隱心路歷程,對醫療環境失望、感慨良醫生活品質不如庸醫,讓大家洞見台灣醫療的困境。
今年五十六歲的王惠暢,原在台北榮總任職,八十八年間被挖角到中國附醫,其醫術精湛、視病如親。
王惠暢在信中澄清生病傳聞,直言自己從臨床第一線退下來,主要是對醫療環境失望,「不正常的健保制度及伴隨而來的人性黑暗面,造成醫療院所上下交征利」、「醫師養成過程,除了專業知識外,無時不在的利弊分析和自我實現,造就了眾多不斷擴大自我利益又妄自尊大的醫師。」
他也感慨,病患在醫療商業化和醫療服務對價化的氛圍下,忘記了人與人相處應有的基本尊重以及醫病和諧的重要性,動輒怒罵威脅,小至掛號不順,大至醫療成效不如預期,都可以產生醫病糾紛。
他認為,良好醫療服務耗神、耗時,絕不是以量取勝的,但良醫若執著於良好醫療品質及醫病互動的內涵,往往生活品質反而遠低於庸醫,這是不公平的。
王惠暢這一年半過得充實快活,也致力防癌宣導,並不斷思考「替年輕醫學生們找到安身立命的長治久安之道」,他希望能透過言教、身教,全方位啟發他們成為財務自由、人生自由的快樂良醫。
對於王惠暢對醫療環境失望而退隱的言論,昔日老師台中榮總皮膚科主任沈瑞隆感慨,一代良醫礙於環境而封刀退隱,是病患、社會損失,現實環境下不少好醫師卻還在煎熬。
沈瑞隆強調,王惠暢做實習醫師時曾在台北榮總和他有過師生情誼,他醫德與醫術兼備,閱讀王惠暢的文章,沈瑞隆感慨醫療環境大不如前,制度讓醫院管理者和病人、甚至醫師都變得很功利,即使有心要做個視病如親的醫師,只有犧牲生活品質,無止盡的讓整個制度榨乾。
同樣名列百大良醫之列的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李旭東也坦言,在健保制度下把醫療服務矮化為消費服務,因健保缺口、政府又不斷漲健保費不做制度改革,讓很多人認為有繳健保費就是大爺,忘卻醫療服務是複雜且需要專業的,醫病間失去尊重,讓有志為人醫者也失去助人為樂的動力,這正是當前台灣醫療面臨的困境。
轉載: 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王惠暢醫師
by Chen-Huan Chen on Thursday, April 26, 2012 at 6:37am ·
一年多前,下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辭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主任和臨床醫師的職位,當然,這在領導管理階層眼中十分突兀的行為,相當不可思議,幾經折衝,最後以外科部顧問及留職停薪等辦法暫時收場。時至今日,碰到熟識的醫師朋友,仍不太能瞭解為何有此決定。其實這樣的想法在我心中已盤桓多時,並非一時衝動所致,原因當然甚多,就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第一便是對醫療環境的失望,根源起自於不正常的健保制度及伴隨而來的人性黑暗面表現,影響所至,醫療院所莫不上下交征利,再加上醫師的養成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外,就是無時不在的利弊分析和自我實現,於是造就了為數眾多只知不斷擴大自我利益又妄自尊大的醫師“兒童”,最擅長的往往是抱怨和無盡的貪婪,很少想到付出以及與團隊中其他成員分享。另一方面,病患在醫療商業化和醫療服務對價化的氛圍下,也忘記了人與人相處應有的基本尊重以及醫病和諧的重要性,動則怒罵威脅,小至掛號不順,大至醫療成效不如預期,都可以產生醫病糾紛。在我部主任任內,部內同仁所有被申訴案件都得過目處理,這時更能體會申訴內容的離奇,真令人嘆為觀止;也不禁百思不得其解,人之間到底發生什麼變化了?想起從前,雖然也是醫務繁忙,但總伴有助人的成就感及良好互動後的快樂感,所以累而不怠,如今的氛圍只譲人覺得疲累倦怠而不快樂,自然興起不如歸去的感慨。
第二個主因是打算主導後中年後的人生規劃,想想人生的前三分之一都在積極學習累積知識,中間的三分之一則全貢獻給醫療服務.人生的最後的一階段不該是在被強迫退休後才無奈開始吧?這一年多以來,常有許多舊識問我是否無聊?我常回答"常覺得時日都不太夠用.何來閒時想無聊之事"。這絕不是矯情,而是幸運在我本來興趣廣泛,再來年輕時便能領略閱讀的樂趣,所以閱讀、休閒興趣、演講、運動及旅遊交叉安排下、倒也充實而自得其樂。反而,我經常會提醒那些會問無聊的好友們,要多內省是否有可獨處自得的興趣,因為興趣及持久的愛好大多非與生俱來的,是要耗時培養的,若要退休生活愉悅,先從培養興趣愛好開始 (能與另外一半契合則更佳)。
第三是很想替年輕醫學生們找到安身立命的長治久安之道,這個理由似乎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但我卻是認真的。基本的想法是:良好醫療服務的提供是耗神耗時的,絕不是以量取勝的,但良醫若執著於良好醫療品質及醫病互動的內涵,往往生活品質反而遠低於庸醫,這是不公平的。所以很想自己能先習得金融操作的穩定獲利法,然後可以傳授給後輩們,要他們能享受財務自由人身自由的真諦,進而放棄將醫療商業化的想法和作法。當醫療回歸專業服務的本質,醫師人品自然高,病人不把自己價格化,醫病關係自然會和諧。很可惜,這個金融操作心法仍在修鍊中,時程比我想像中要漫長的多,也謝謝我太太容忍我鼓勵我,讓我無後顧之憂的繼續浸淫其中。
這一年中也發生了許多預期中與非預期中的樂事: 第一是長期停診後,有些病患癌症惡化後輾轉讓我回去再提供治療意見及精神加持時,老朋友般的情誼經常會在醫病間出現。另外,當將所提供醫療服務的知識及診療費用全轉給年輕一代的醫師時,他們也能感受資深醫師實質傳承及提擕之美意,又是樂事一樁。 第二是同學的情誼,當邱寶琴間接聽聞我長期休息的訊息後,以為我身體健康出了狀況,不僅電話關心,還特別利用到台中榮總友情特診時,訪視我並和我及清韻共進餐及深談人生過往事,不亦快哉!說起來,還欠她夫婦一趟台中遊,希望不日後可邀約成行。南榮兄則是怕我無業在家太久不妥,又是邀約院內演講,又是多次參訪巍峩的台中慈濟醫院,用心良苦,銘感五內。世薫兄也是看我賦閒在家不順眼,幾次讓我到宜蘭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帶帶實習醫學生小老弟,談談醫學常識,也算再度與陽明大學有些交會了。 第三則是非預期中的好事,原以為脫離職場暫休後,自然門前車馬稀,少人聞問了;不料,由於往日的口碑及學會業界的錯愛,演講邀約仍然不斷,也讓我有充裕時間更深入的看待問題及尋找答案,也更容易突破制式的規範及想法,能將這種心得與人分享,堪稱人生另一樂事也。也由於上述的因緣際會,多了些領略,希望能與諸君分享,做些拋磚引玉之舉。
(1) 博學漫談 在中國醫大附醫及陽大附醫帶領實習醫學生時,不時可感覺學生是需要全方位啟發的,不只是次專科知識。 先要學會作人,才能學會作醫師,學會有能力全方位觀照病人的醫師,才有資格變成學有專精的次專科醫師。 各位同學應主動認教陽大附醫實習醫學生,不只言教還有身教,行有餘力,我們說不定還可認養落後地區學童。除了衣食飽足外,眼界開、能力足才是改變他們未來的關鍵。
(2) 慢工出細活(慢活) 在我看來,大部分醫師都成長於不健康的環境。這不健康不是指物質環境,而是指精神環境:從小成績優異受家人、師長、同學誇,到醫學院醫院又長期優越於其他醫療從業人員(如護理師、藥師),若有幸成為醫術稍高的醫師,病患及藥界又百般示好,常造成這群異類目空一切,傲氣凌人又不懂分享及付出,這些人是需要人生再教育的。方法無他,仍從生活學習開始,這次俊忠兄女兒的畫展及眾人參與(很抱歉那次無緣參與),產生很大的迴響。人性的撼動與感動仍是心靈改造最大的良藥,邱寶琴也提過: 學習付出貢獻再做些與貧脊人們分享的事會是好的開始。我們應該隨時內觀內省,守住自己心神在慢活中甦醒開來,同時有責任幫忙年輕一輩醫師從真實生活中學習謙卑、感恩和惜福。
(3) 精讀立論 在這一年內數十次的準備專題演講時,自己為自己訂下了一個絕不講完全相同內容的原則,強迫自己在相同的議題下一定要找出各種切入方向不同的論點加以闡述。於是閱讀領域必須更加深邃寬廣才行,也因此再度開啟愉悅求知的旅程。過往,每每參加先進國家的專家會議,一方面固然欣賞內容的豐富及多樣化,最讓我欣羨的反倒是資深長者的睿智風範,你不但不覺得他們已老的跟不上時代,反而他們的真知灼見為未來世代指出一條明路。台灣醫界耆宿的境界尚難望歐美項背,若要在幾個世代內迎頭趕上先進國家,多期望我們在年華日漸老去的時日裏,尚能有鏗鏘之音,見證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亡。
今年由於早就安排好的出國會議行程,無法參與畢業30年的同學會,殊為可惜。但聯絡網絡已成,各位佳影佳音已陸陸續續拜見拜讀,會後傳誦的定更為精彩。期許有幸能躬逢其盛者,能盡情享受這豐饒的盛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ny Suggestions? 任何建議?